您的位置:首页 > 当代书画

第十三届批评家年会:身处艺术机构的批评家们如何自问?

发布时间:2020-11-05 10:51:50 来源: 艺术国际

第十三届批评家年会:身处艺术机构的批评家们如何自问?

  第十三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嘉宾合影

  2019年11月9日、10日,第十三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在广州召开。今年年会的主题是“批评视野中的艺术机构”,与以往多从批评自身出发不同,今年年会却将讨论的方向转向批评家所必须面对的艺术机构网络。

第十三届批评家年会:身处艺术机构的批评家们如何自问?

第十三届批评家年会:身处艺术机构的批评家们如何自问?

  2019年11月9日,第十三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在广州召开。图为开幕现场

 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,今年与会者们的发言,似乎格外接地气。一般而言,我们所说的艺术机构,包括博物馆、美术馆、艺术空间、画廊、博览会、专业媒体以及美术学院等等,参与年会的批评家、策展人,依赖机构网络来开展工作,并且自身就是这套艺术机制中的一环,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,对于历史和当下的艺术机构问题,他们都能提出开放和具有建设性的意见。与此同时,身处行业前沿的他们,感受到的时代变化也最为强烈。

 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、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璜生最近几年一直在研究所谓的“新美术馆学”问题,其中所涉及的核心问题有三个:一是关于“人”,“新美术馆学”关注艺术家,并不局限于关注艺术家的创作成果,更关注作为艺术家的人。此外,公众作为美术馆履职和公共服务的对象,是美术馆运营的核心。二是关于多向度的“空间”,“新美术馆学”更多倡导所谓的公共空间,让空间的精神性和物理性更加开放。三是关于“制度”,美术馆的公共化意味着它将被视为独立文化议题、文化政策与理念、意识形态与全球重大问题表达、讨论甚至争论的场所空间。对“治理”和制度的认识扩大了美术馆在文化历史活动中的参与性,也加强了人们对美术馆文化功能的认识。

  除此以外,随着传播媒介的变化,媒体格局也发生了变化,除了我们所熟知的专业媒体(如杂志、周刊、期刊)、机构媒体(如广州美院美术馆、故宫)、自媒体外,微博、微信、抖音等社交平台在文化传播里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。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发现,“在网络化社会中,每个人都在发生变化。我们可以一边看着杂志、一边听着音乐,同时还可以做手机的交互。看展时也是这样,身体进入美术馆,可以一边看展,一边扫二维码在线交流,还可以社群互动。” 无论是媒体还是美术馆,如果仅仅为我们提供严肃、专业的内容,观众可能已不会买账,“今天的年轻人,除了知识之外,更在意自己的体验、互动,这就要求传播者把我们认为有价值的知识,变成一种体验,变成一种服务,变成可参与的审美,甚至是一种游戏。”

  中山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冯原认为,“所谓策展机制就是用流动型文化来扩大高峰型文化,今天我们处在文化并存的时代,很难说哪一种文化会取代某种文化,一个机构或者美术馆中,或者存在两种文化,如何衡量它们,最后结果只能说是文化在比较中产生。”

画院简介 | 画院荣誉 | 画院历史 | 组织机构 | 联系我们

版权声明:神州翰林书画院版权所有,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,违者依法必究。

Copyright © 2020-2021 神州翰林书画院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1480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