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 > 艺术理论

摄山水之魂魄,抒通天之情怀-肖大平

发布时间:2021-04-08 15:09:40 来源: 神州翰林书画院编辑部


    肖大平      斋号哑一堂。安徽合肥人,现居北京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、国家一级美术师、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、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艺术传承与创新委员会副秘书长、东方美术院院长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培训中心书画高研班创作课程导师、北京八月画会副会长、神州翰林书画院艺术顾问。

       艺术成就
       中国画作品《曙光》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“翰墨齐鲁”全国中国画展中获优秀作品奖。

       中国画作品《高原·高原》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“首届八大山人”全国山水画展中获优秀作品奖。

       中国画作品《雪后太行铁铸成》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“纪念扬州2500周年城庆——丹青扬州”全国中国画展中获优秀作品奖。

       中国画作品《记忆 老家》、《壁立千仞》、《丝路新语》、《塬上春雪》等入选全国美展。

       中国画作品《乡思》荣获安徽省改革开放30周年“金色的田野”美术大展金奖。


暗香浮动月黄昏 136X68cm

芭蕉雨声秋梦里 136X34cm

丙申.哑一堂 68X34cm

摄山水之魂魄 抒通天之情怀

——肖大平山水画赏析

       初识大平兄,是在国展班观其给学员讲课,调整作品时。大平兄落笔大胆洒脱,爽快淋漓,毛笔在他手中的如有生命般,自生法度。一幅两米多的大幅山水画在他笔下瞬间产生别有天地的“意境”。也是此刻,“始知艺胜绝”。

       关于山水画,在《苦瓜和尚画语录》中,石涛有言:“古人之寄兴于笔墨,假道于山川,不化而应化,无为而有为,身不炫而名立,因有蒙养之功,生活之操,载之寰宇,已受山川之质也。“假道山川,寄情笔墨”应是千古不变之理。也是后学取法古人的至理。


丙申.哑一堂 68X68cm

春分十二燕瑶台 136X68cm

春晴云雨 136X34cm

       “以追光之笔,摄山水之魄,写通天尽人之怀”是山水画画家写自然时的状态。因为“意境”的捕捉是情到浓时的霎那,也是天人合一的瞬间。意境,“韵”也,近乎于“道”。“道法自然”。这也正是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“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”。


丁酉.哑一堂 50X50cm

丁酉.哑一堂 68X34cm (2)

丁酉.哑一堂 68X34cm

       笔法、墨法可习古人,但非中国画之传承要领。《绘事发微》讲到“画有正派,须得正传,不得其传,虽步趋古法,难以名世也。”后人误理解为古人的笔法、墨法的传承,实则不然。其理应为,“寄兴于笔墨,假道于山川,不化而应化,无为而有为”的山水画创作的画要。可懂其要领着无几。懂者,大平兄是其一,大平兄在山水画创作中“开辟新径”。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“假道山川”用新颖的笔法“寄兴笔墨”。


梵谷禅音 68X68cm

浮槎积翠 136X68cm

浮槎晴岚 136X68cm

浮槎山居 136X68cm

       大平兄山水画,崇岩深谷、溪泉浅濑、古树荒柳、岚烟云霏,营构的皆为“无为”的意境。这种意境,就是“道”的状态。画面走笔运墨,不懈不促、不脱不粘;笔墨间自然流露出的是心灵品质和精神气概。


浮槎山月 138X34cmX4

高情远志 136X68cm

寒山转苍翠 240X120cm

 

      大平兄的山水画创作,对山川重做取舍,笔端余留自然之意味,墨色超脱物像之形态。以“本心造境”,用近乎于“道”的“韵”作为创作核心。用鲜明的主观色彩,客观的通过,一笔一墨,一点一线的阐述自然山川。从而为中国山水画体系增添了肖大平式笔墨语言的山水画。

横风和雨入斜楼 136X68cm

花.开了 68X68cm

花开的季节 136X68cm

 

 

 

画院简介 | 画院荣誉 | 画院历史 | 组织机构 | 联系我们

版权声明:神州翰林书画院版权所有,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,违者依法必究。

Copyright © 2020-2021 神州翰林书画院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1480号-1